中华鳑鮍

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, 1868

地方名:菜板鱼


保护级别:无


识别特征:

体侧扁,近卵圆形。头稍长。吻短而圆钝。口小,端位,呈弧形。眼大,位于体纵轴的上方。背鳍基部长,外缘凸出呈弱弧形,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末端较软。胸鳍较小,末端稍尖,后伸可达腹鳍基部。腹鳍较短小,后伸超过肛门而不达臀鳍基部。臀鳍基部较长,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末端柔软,后伸不达尾鳍基部。尾鳍叉形,上下叶等长,末端稍尖。肛门稍前。鳞片较大,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后方有3—7个侧线鳞。


生活习性:底栖性鱼类,栖息于水草茂盛的静水水域。


食性:属小型鱼类,以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。


繁殖特性:性成熟年龄1龄,繁殖期为4-5月,卵产于蚌类的鳃水管内。


分布:四川省内在长江、嘉陵江、渠江、涪江、沱江、岷江、青衣江等水体有分布。


研究进展:

[1]封琦, 朱光来, 王建国, 等. 氨氮对中华鳑鲏的急性毒性及2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. 淡水渔业, 2018(01):91-96.

[2] 李伟, 王建国, 郑蒙蒙, 等. 中华鳑鲏皮肤细胞的分离及其细胞系的建立. 水产学报, 2017(03):358-365.

[3] 陈小江, 曹烨. 中华鳑鲏人工养殖模式探讨. 中国水产, 2016(10):97-98.

[4] 王权, 王建国, 封琦, 等. 中华鳑鲏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. 江苏农业科学, 2014(05):193-194.

[5] 尹晓雯, 谈永萍, 魏智清. 大苞雪莲对中华鳑鲏耐缺氧能力的影响. 江苏农业科学, 2013(11):263-264.

[6] 王权, 李育培, 王建国, 等. 中华鳑鲏两性形态特征和雌性成体生育力. 江苏农业科学, 2013(02):200-203.

[7] 王权, 王建国, 黄爱军, 等. 中华鳑鲏产卵时对河蚌大小的选择研究.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, 2013(04):559-562.

[8] 张慧, 谢松, 李丽君, 等. 白洋淀中华鳑鲏的生物学特性. 河北渔业, 2010(04):4-6.

[9] 沈阳, 朱大世. 温度和饥饿对中华鳑鲏耗氧率的影响. 现代农业科技, 2008(19):260-262.